心悸病位在心拳交 扩张,多为虚实羼杂致病。笔者临证以补虚泻实为根底治则,常诈骗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辨治心悸,常获良效。现共享心得如下,以飨同谈。
患者男,80岁,2025年2月19日初诊。主诉:心悸半月余。患者自述半月前因肺部感染后出现心悸,动则加重,于当地病院行抗炎、改善轮回等对症诊疗后心悸无彰着改善。当前:心悸胸闷,气喘乏力,咳嗽咳痰、黄稠泡沫痰,口干不欲饮,大便干结、5~6天1行,小便频数,入睡繁重、整宿守夜,纳差。舌尖红、中有裂纹,苔上部少、中后部白滑腻,脉弦。
会诊:心悸(阴阳两虚,水气凌心)。
治法:滋阴养血,通阳复脉,蠲饮定悸。方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:
桂枝10g,炙甘草6g,生姜10g,大枣15g,麦冬10g,生地黄15g,麻子仁8g,太子参15g,瓜蒌皮15g,薤白10g,炒枳实10g,厚朴10g,炒白术10g,茯苓10g,醋五味子10g,法半夏10g,泽泻10g,猪苓10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2月24日二诊:患者诉服药后心悸、胸闷气喘、小便频数、入睡繁重改善拳交 扩张,仍乏力,纳差,大便3日未解。舌红、中有裂纹,苔白滑腻消退,苔少,脉弦。
守上方去猪苓、泽泻,另加炙黄芪30g、阿胶5g、肉苁蓉10g、炒麦芽15g、炒稻芽15g、炒鸡内金10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3月1日三诊:患者诉服药后偶有动则心悸气喘,胸闷基本消散,乏力、大便干结改善,就寝较前好转了一半,纳增,余无不适。舌红、中有裂纹,苔薄白,脉弦。
守上方加补骨脂10g、红景天10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后随证加减半月余,诸症基本平安,嘱饮食起居规章节制、注目御寒以防复发。
按 炙甘草汤源自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,为心阴阳两虚证的代表方,临证以心中悸动、汗出而闷、虚劳乏力为辨证重心,清代医家喻嘉言谓其为“脉结代、心动悸之圣方也”。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,病性属虚,阳气亏虚、阴血不及是其中枢病机。心主血脉,心阳气不及则脉谈饱读励无力,心阴血亏虚则无以载气,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见诸症。方中炙甘草补益中焦以助气血生化之源,《日华子本草》言其“安魂定魄。补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、错愕、沉闷”;东谈主参、大枣、阿胶、麦冬、生地黄、麻子仁健脾益气、滋阴养血;桂枝、生姜宣通心阳、温利血脉,诸味相投,阴阳复,血脉通,动悸止。临床常用本方诊疗冠心病、功能性心律不王人等病属此证者。
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《金匮要略·胸痹肉痛短气病脉证治》,有通阳散结、降逆除满之效,临证以心怀满闷、胃痞气结、大便不畅为辨证重心。该方证主要病位在心与胃,病机在阳微阴弦的基础上偏于阴弦,即阴邪内盛,兼胸阳恼恨。心为土之母、阳中之太阳,若心阳虚及胃,胃寒浊饮不化,滞气则痞,且胃腑成仇,子盗母气,心阳愈衰的同期中焦凉爽水饮又能上乘阳位,痹阻心脉,加重胸痹之症。可见心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,治须温心阳、畅胃气并举。方中桂枝、薤白温通心阳,散胸胃寒饮,《长沙药解》言桂枝“升清阳之脱陷,降浊阴之冲逆……安错愕”;瓜蒌实开痹破结,伍枳实、厚朴燥湿行气、消痞除满,全方共奏温心宣痹、畅胃破结之功。临床常用本方诊疗心绞痛、胃食管反流病关连性胸痛等病属此证者。
此患者舌红苔少、中有裂纹领导阴液亏虚,苔白滑腻领导阳虚水停,连合乏力气喘、大便干结、口干不饮等症,可辨为阴阳两虚、水饮内停之证。阴阳两虚,心神失养则心悸眠差;肠失濡润,传导无力,则大便干。水饮内停,上凌心肺,痹阻胸阳,则胸闷气喘、咳嗽咳痰;下注膀胱,开阖不利,则小便频;中壅胃肠,津不上乘,则纳差、口干不饮。遂用炙甘草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滋阴补阳、温心畅胃,佐白术、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法半夏健脾祛湿,醋五味子敛快慰神。二诊苔白滑腻消退领导水饮减少,便去猪苓、泽泻以防利水伤阴,又加炙黄芪、阿胶、肉苁蓉益气除乏、补虚通便,炒麦芽、炒稻芽、炒鸡内金开胃消食。三诊诸症彰着改善,加补骨脂、红景天补肾荣肺、纳气定喘。后随证加减,诸症基本平安。
《金匮要略》中胸痹肉痛短气病中枢病机为阳微阴弦,即心肺阳虚、阴浊上乘。而此案患者阴阳两虚、水气凌心致心悸,昭示了“微”除“阳微”以外,尚有阴之不及,即“阴微”,阴阳俱微,阴邪内盛,治须滋阴补阳,祛邪散阴。至于此案首诊去阿胶,一是恐阿胶滋腻增湿助邪,二是恐老东谈主脾胃朽迈,不成运化阿胶,然二诊舌苔变化领导水湿已泄,遂加阿胶,并佐以健脾消食药。另一方面,知悉处方,一无龙骨、牡蛎从容之品,二无枣仁、桂圆安神之味,三诊患者却诉就寝好转了一半,盖原因有二。一者方中滋心阴、温心阳以养快慰神,二者化水饮、和胃气以祛邪安神,两者并举,遂眠转得寐,秘在辨证施治也。(李 克 湖北中医药大学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诊疗才调请在医生调换下使用。)
波多野吉衣2018在线理论起首:中国中医药网拳交 扩张
本站仅提供存储作事,总共本色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本色,请点击举报。